走进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2-26 浏览量:16
打印 【字体:

  2月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1标段站房核心区站台层主体结构顺利完工,标志着核心区站台层施工全面完成。

  “超大、超宽、超深是这座地下工程的显著特点。”中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项目经理孟啸介绍。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共有地下三层,规模约128万平方米,站台规模8台14线,枢纽工程东西长2.1公里,南北最大宽度650米,基坑最大深度47米,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为保证站台层的顺利完工,现场的建筑工人们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守节点、保进度。

“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好”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施工现场,冯悦海正在进行安全巡视。他先后参与过贵阳北站的建设以及中老铁路万象站、北京朝阳站等多座高铁站房的安全评估,在站房安全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枢纽工程站房核心区主体结构站台层已经正式完工,但冯悦海没有丝毫松懈。枢纽工程最大面积的采光井仍在施工,需要从平均深度37.5米的地下,搭设30多米高的高支模架体以及完成上千吨的钢结构吊装。“这种工作对安全措施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存在风险。”

  冯悦海需要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网格化管理,创新应用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保障现场人员高空作业安全。

  为保证项目安全平稳度过春节,项目部有12名管理人员主动值班值守,作为安全总监的冯悦海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35岁的他已经在工程项目上工作了十年,由于常常抢抓进度、日夜兼程,他与家里人聚少离多,与未婚妻的婚礼也是一拖再拖。

  据悉,项目党支部不仅为值班人员准备好了生活保障物资,还精心准备了反探亲、春联书写、包饺子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项目留守人员能够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感到无比自豪”

  来自四川的薛建平是中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焊工组组长,工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薛。今年50岁的老薛是一名从业25年的老焊工,昆明南站、黄山站、北京朝阳站等7座国内高铁站房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去年十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正式进入站台层和进站层同步施工阶段,钢管柱、钢结构焊接量极大,在枢纽工程最大的采光井,焊工师傅们需要在30多米的高空保证每次焊接一次成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原本低温的高空和北京数年难遇的寒冬,对焊工师傅们来说考验重重,眼前火花四溅,身体却受低温影响,冻得不行,“冰”与“火”的较量中,老薛带领队伍顶住压力,三个月内完成了6000多吨的钢结构焊接。

  “建设一座座为城市增加活力的站房,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老薛说。

“来时冷冷清清,走时灯火辉煌”

  随着枢纽工程站房核心区主体结构站台层节点的完工,2月4日,老薛已经踏上归家之路。从翻山越岭,一路颠簸的“蜀道难”到坐7个小时高铁就能到家,四通八达的高铁串点成线、连线成网,也串起了游子与家乡的奔赴。

  “小时候,在我心中,从天津到北京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建设对冯悦海有着重要的意义。儿时的冯悦海,父亲在北京上班,他和母亲从天津来北京看望父亲,要转大巴再转绿皮火车,耗费大半天时间。

  近几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到天津之间开通高铁、新建高速公路,现在冯悦海从北京出发,一个多小时能就到家了。

  而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集成2条城际铁路、3条地铁线路、15条公交,可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0分钟到达城市核心区。

  “轨道上的京津冀”“一小时京津冀都市圈”“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即将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摘自 中国建设报微信公众号 2024.02.06 作者 杨鑫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微信 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信用查询 信用报告 信用修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5-86333209

133-5773-8200

扫一扫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